墙内自媒体唐师三百手文章:苹果公司WWDC 2024发布会,苹果AI成为最吸睛的焦点。不过,苹果的AI不是大家口中的AI,而是苹果独有的概念:Apple Intelligence,苹果智能。
所谓Apple Intelligence,被定义为iPhone、iPad和Mac的个人智能系统,利用苹果芯片的能力来理解和创建语言和图像,以及跨APP采取行动。也就说,它是一款内置在iOS 18、iPadOS 18和macOS Sequoia中的生成式AI模型,芯片是苹果M系列和专属云服务器。
当个人手机开始集成AI并向用户开放,AI时代算是向每一个苹果用户的敞开了大门。
我在半个多月前,曾写过一篇文章,《对大多数学习者,GPT-4o是作弊的大杀器》,谈到了这个AI大模型对学习者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:“勤勉的学习者和作弊的学习者之间恐怕将横亘难以逾越的鸿沟,鸿沟的两边可能是阶层、成就、幸福的巨大落差。”
可是,Open AI公司的Chat GPT大模型根本就不对中国用户开放。
甚至,即便你采用无痕浏览、安全模式下的科学上网,也无法使用。苹果AI向每一个用户开启AI时代,但对中国用户恐怕开启的是另一个房间的门。
出于合规要求,下一款集成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 16在国内销售,将把GPT-4o平替成国内的AI产品。否则国内用户将无缘享受苹果AI的功能。根据早先的报道,平替的国内AI大模型可能是百度的文心一言。
如果国内AI能够媲美国际通用的AI,那就没什么好担忧的。可是,国内的AI相比于国际通用的AI,差距还是很明显的。
如果只是技术上的差距,我相信绝大多数国内苹果用户也不会太介意。国内的AI虽然谈不上遥遥领先,至少可以步步紧逼吧。
可是,百度AI与国际AI的差距,是商业伦理上的差距。
国内的百度是一家与国际上的谷歌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公司,谷歌稍早,创建于1998年9月,百度2000年1年成立,相差不到一年半,算得上是同时期诞生。作为网络搜索引擎起家,在谷歌撤离中国后,百度致力于广告的竞价排名,用户点开百度,可能前几页都是广告,而且只要给钱搜索结果就置前。最终酿成臭名昭著的“魏则西事件”。
魏则西事件有没有令百度痛改前非呢?我看没有。百度既没有因此遭受惩罚性赔款,也看不出有丝毫反省的迹象。用户使用百度搜索出来结果仍然稍不留心就会入彀、掉坑,沦为百度算法收割的韭菜;相比之下,早就放弃中国市场的谷歌,用同一个中文搜索词,也比百度好用和安全。
技术上的差距,国内用户有耐心给国产大模型成长发展的时间;可是商业伦理上的差距,技术越先进,国内用户就越不安全。
所以,从今年度下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 16开始,我们与世界可能就此分道扬镳。内置百度文心一言的iPhone 16,国内用户恐怕需要比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更为小心谨慎,透析隐私的大模型算法将把每一个用户拿捏得死死的。
这还不是最糟糕的。
内置AI的iphone,从某种意义上又重新定义了手机。正如第一代iphone横空出市,手机开始被定义为个人移动终端,通话、交流只是其中成百上千功能中的一个。从iphone 16开始,手机可能将被重新定义为个人AI终端,用户无须下载APP,手机就能让用户便捷地使用各种情境下的AI应用。
按说,国内AI相比国际AI的技术差距,假以时日也有机会赶上,只要保持差距不被拉大。可是,技术基础的差距就可能导致发展的南辕北辙。国际AI训练的互联网环境与国内AI训练的互联网环境截然不同。
下面这张图的数据是各种语言的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中的占比,截止到半个月前,中文(Chinese)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中的占比只有1.3%,这里面还包括台湾(注:原文为中故宫台湾省)、香港特区的繁体中文信息,简中信息占比恐怕不足1%。而且,中文信息的占比从历时来看,是越来越低,越来越低。相比之下,英文信息占比超过一半。
国际AI是在全球互联网的信息池里训练并且百无禁忌无拘无束自由成长的,国内AI是在不足1%的简体中文信息池里训练并且按照合规要求严格审查下成长的。这里还没考虑简体中文信息池本身的“水质”怎样。
所以,这不仅仅是iPhone国际版与国内版的差距,很可能就是中外手机未来的差距。苹果或许只是率先将手机定义为个人AI终端,而不仅仅是个人移动互联终端,接下来中外手机都将沿用个人AI终端的定义设计。
可以想见,个人AI终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。但是,伦理、逻辑和场域不同的个人AI终端,将不同人类的生活改变得分道扬镳、面目全非。
拭目以待。